光纤反倾销:“大棒”且挥且珍惜

2017/10/18 责任编辑:光电通信

2016年4月21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和欧盟的进口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所适用反倾销措施进行期终复审调查,意味着对上述两大经济体的进口光纤的反倾销措施或将延长。据悉,本次反倾销调查期限自2016年4月22日起开始,至2017年4月21日前结束。

早在今年2月16日,中国商务部收到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等七家公司代表中国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产业正式递交的反倾销措施期终复审申请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规定,经复审确定终止征收反倾销税有可能导致倾销和损害继续或再度发生的,反倾销税的征收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七家中国公司递交的申请书主张,如果终止反倾销措施,美欧进口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对中国的倾销行为可能继续发生,对中国产业造成的损害威胁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请求商务部裁定维持对原产于美国和欧盟的进口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实施的反倾销措施。

大棒再挥,利弊知多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倾销行为在国际贸易中时常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危害是使用不公平手段抢占市场份额。中国光纤产业长期抱怨欧美日国家光纤产品对华存在倾销,挤占了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

1、代表观点:坚决支持反倾销

就商务部对美国和欧盟的进口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所适用反倾销措施期终复审调查,中天科技集团总裁薛驰、山东宏安集团副总经理隋元珠的观点代表了国内大多数光纤企业的看法:我们坚决同意对欧美日进口光纤继续实施反倾销。回顾历史,中国光纤厂商先后发起了多次反倾销调查,争取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权利,并走过低谷,厚积薄发,逐步夺取了中国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成长为世界光纤领域的佼佼者。若取消对外企业的光纤反倾销政策,无疑将会对我国光纤现有市场格局造成冲击,短期内光纤价络可能会出现一定波动。长远来看,光纤市场的价络竞争无疑将更为激烈。此外,光纤反倾销符合产业利益和国家利益,毫无疑问,一个可靠的、强大的国内光纤产业是中国信息安全和通信安全的保障,维护国内光纤产业的合法权益本身就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倾销使得中国光纤遭受损害,对光纤行业进行正当有效保护,对国内光纤产业来说很有必要。进一步而言,光纤反倾销不会影响国内下游用户的正常生产和经营,相反,更有利于下游用户的稳定和发展,这与下游用户的利益也是一致的。而且反倾销并不会抵制国与国之间正常的贸易,任何国家都可以以公平的价格向中国出售光纤产品,正当的进口不会因此受到限制。可以肯定的是,国外光纤企业不会轻易收手,放弃中国这个巨大的诱人市场,必然还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此国内企业不能掉以轻心,要有长期的心理准备。

2、异议观点:反倾销有待商榷

以通鼎光纤总经理朱坤为代表的企业高管分析认为:反倾销措施是保护本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产业环境健康成长,尤其是在早些年,实施反倾销意义很大,但时至今日,产业再度实施反倾销,象征意义已经大于实际作用,必要性不是很大。从历史发展来看,过去针对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是在我国光纤产业尚在起步的情势下,本土产品相比进口光纤,质量差、品质不稳定,难以和进口光纤竞争。现在我国光通信企业研发上大量投入,光纤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一大批领军企业如亨通、长飞、通鼎和中天等光纤光缆厂商的国际话语权明显增强,我国光纤产业显然已经具备了和国外先进厂商竞争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势下继续延续反倾销措施,意义已经不是很大。我国光纤光缆成为全球需求最大的市场,波动幅度较大,行情好的时候往往供不应求,一旦需求放缓将会出现产能过剩。进一步而言,反倾销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保护本国产业的作用,但也可能使得本土厂商不思进取。放眼来看,北美市场和欧洲需求正在日益增大,中国厂商应当更加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充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而非片面的市场保护——企业利益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产业利益,全球光纤产业产能过剩,日美欧较为严重,需要通过出口来消耗产能,采取低价抢夺我国国内市场。中国企业要维护自身利益,采取反倾销措施完全正当,但负面作用很大。我国已经实现了多数产品的自产,有能力抵御进口产品竞争,这样的情势下实施反倾销不是必须的选择——反倾销的根本目的是平衡本国市场产品格局,遏制倾销现象,在评估倾销事实是否存在、是否造成实质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是否为因果关系,要做到严谨公正透明,不然就会成为产业发展的双刃剑。

 3、其他声音

有国内光纤厂商律师分析表示,反倾销是一个艰难的历程,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此次反倾销对于国内光纤企业的发展还是具积极意义的,能够为相对下滑的国内光纤市场价格止跌,给一度遭受入侵重创的国内光纤企业带来转机。而在经历了反倾销事件后国内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苦练内功的重要性,反倾销的胜出将为国内企业营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产业环境,同时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不得不提到的是,虽然反倾销使得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光纤行业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光纤光缆分会秘书长段志刚分析表示:国外产品的倾销只是加速市场恶化的原因之一,国内光纤市场还有很多棘手问题亟待解决。国内企业联合起来,对国外企业进行倾销指控,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的企业在日益成熟,然而,在反倾销方面,与国外企业及政府比较起来,国内企业乃至商务部仍显稚嫩。我们还需积极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健全相关立法,如针对有可能出现的“吸收行为”,出台相应的"反吸收"措施等。才能在事情一旦出现时免于陷入被动,才能从容应对。商务部的调查或者说“干预”只能说是在规则范围内帮助和保护国内企业的成长和成熟,并暂时抑制国外企业向中国市场大举进攻的可能性。但政府的干预是把双刃剑,反倾销只是在强大的竞争者面前的被迫之举,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国内企业只能说是暂时得到了喘息之机。要想从根本上与国外企业抗衡,最迫切的是需要尽快使自己全面壮大起来。国内运营商也应该全面支持中国光纤光缆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如果国内企业倒闭了,势必造成国外厂商的垄断,从而提升产品的价格。

反倾销的终审调查是否会达到国内企业希望看到的结果,能否借机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观察人士认为,结果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国外光纤厂商的手段就是通过在国内建厂以及和国内公司的合作来避开反倾销,一些国外光纤厂商将用技术优势实现市场的差异化。显而易见,对于中国光纤光缆行业来说,反倾销只能算是一个行业重组的外在动力,中国光纤光缆行业未来究竟怎么发展取决于内在因素。

 那么,如何促进中国光纤市场的健康发展,并为我国光纤光缆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国内知名光纤生产厂商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有领军企业表示:国内的光纤光缆生产厂家一定要理性对待当前的市场竞争,竞争促进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我国光缆企业要真正形成综合竞争力,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光缆新品的开发和质量的提高是以技术为保障的。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功能,积极采取有利措施打击低价倾销的不正当竞争,为我国光缆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此外,国内光纤光缆企业还应加强行业自律,自觉维护行业秩序,杜绝以次充好等不良竞争手段,促进彼此合作,联手营造健康产业链。对于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对进入光纤光缆领域的企业要进行正确引导,避免一些并不具备实力的新企业盲目进入行业,使原本竞争就很激烈的国内光纤光缆市场变得‘火药味’更浓。综合来看,反倾销可以为国内光纤企业争取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但绝不能把一切希望寄望于反倾销,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反倾销背后国内外企业的本质差距。

内疾待解,人才+技术储备仍“短缺”

行业分析人士发出警告,国内光通信产业仍有内疾亟待求解。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光纤产业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受此前进口库存有待消化等因素影响,反倾销效应尚未立竿见影,国内光纤市场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光纤价格企稳,反倾销获胜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但对国外低价倾销产品的阻击显然不是问题的全部,此次反倾销只是赢得了一次良好的外部机遇,目前国内光通信行业所暴露出的诸多病症仍然值得反思。从国际情况看,一个成熟的光纤市场应该不超过10家供应商,其中有实力的也就两三家。国内企业目前的情况可谓良莠不齐,“大军云集”的局面不仅造成了产能无限放大,而且一些二、三线厂家采取的低价低质生存方略直接使得国内正规大企业的优势无法有效发挥。“无序竞争造成的危害已经表明,合作竞争是光纤企业的必然选择。”

国家通信电缆及光纤光缆专业委员会委员林中教授分析称:反倾销避免了民族光通信产业被国外制品低价战略挤压的噩运,更给国内光通信市场建立健康秩序带来了转机。在进一步消除外商不平等竞争后,如何解决国内各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仍然是光通信产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国外厂商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使国内光纤企业振臂反击,但国内部分运营商的歧视性“排内”做法却使国内光纤企业如梗在喉。在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设置门槛等各种措施保证本国光纤制品的优先使用,我国产业政策也是“同等优先国内”的原则,但近年来部分运营商在项目招投标中频频上演招标文件或明确要求只能采用进口光纤,或要求“在同等条件下国内价格必须比进口光纤低5%-10%”等不良措施有待引起重视。“民族光通信产业的发展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方的支持。”林中教授分析称,“否则,中国电信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扩大内需的种种努力,带来的不是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机遇,而是效益被国外过剩的光纤产能所蚕食。”

光通信行业的产业特性注定我国光纤业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时下,我国光通信行业已成为通信产业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行业,并且这一技术底蕴在此次反倾销阻击战中获得充分展露,但全面审视之下,国内光纤业在技术上仍存在清晰“软肋”:一是部分先进技术的掌控仍属“凤毛麟角”。二是即使就国内数家先进的大企业而言,也只能和国外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在创新和研发上并无明显领军优势。和相对充裕的资金相比,光纤产业人才和技术储备则仍显“短缺”,在这样的态势下,抓紧提高自己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尽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仍属必要之举。


扩展阅读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