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便利加速出海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就在政策上不断鼓励中国企业扬帆出海。2001年,“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企业就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策马扬鞭。近年来,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具体措施,加大对对外投资合作的服务、促进和保障力度。
2013年,国家开始倡导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2014年,国家颁发稳定外贸“国十六条”,鼓励企业采取绿地投资、企业并购等方式到境外投资,促进部分产业向境外转移;2015年3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共同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政策支持为企业扬帆出海提供了便利,而现实市场的种种困厄却挑动着一些企业经营者的神经。产能过剩、高负债率、管理成本高这些问题都困扰着中国的很多企业,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让一些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深陷经济泥潭。在海外市场这块美味馅饼的诱惑下,一轮轮强有力的海外并购潮席卷而来。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上汽收购双龙,TCL收购汤姆逊,四川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悍马,安邦保险120亿买下纽约华尔道夫豪华酒店,中国吉利收购瑞典沃尔沃,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美的集团40亿欧元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设备制造商库卡集团等,这些收购浪潮汹涌澎湃,大有席卷全世界之势。
千帆争渡竞风流。在扬帆出海的浪潮上,弄潮的还有光通信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以及政府相应推出的一系列简政放权等改革新举措的带动下,一些光通信企业也加足马力,驶向海外。长飞、中天、烽火、富通、亨通等光通信企业纷纷在国外建厂,在海外并购上,亨通更是一鸣惊人,2015年12月2日,亨通集团旗下亨通光电公司一天收购了海外三大公司:南非阿伯代尔电缆公司、西班牙萨拉戈萨线缆公司、葡萄牙阿尔卡布拉电缆有限公司。如此大手笔运作,足见亨通拓疆海外的决心。
步入2016年,企业海外并购将成为全世界的潮流,正如巴克莱美洲并购主管Larry Hamdan所说:“2015年是‘巨无霸’合并年,2016年可能是跨境并购年。”对于不差钱和有政策支持的中国企业来说,海外并购的步子或许会迈得更快。
海外并购“动物凶猛”
2016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呈现出疯狂的姿态,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市场交易额,相比去年四季度增加了3倍,达到1155亿美元,占当季全球跨境并购量的将近一半。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再现“动物凶猛”。凶猛的动物进攻不仅杀伤力大,更主要的是无所畏惧,敢于博弈。这一点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事件上得以完美呈现。国际上很多人对中国企业的认识通常是财大气粗,敢于攻城略地。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6月6日报道,一些中国企业常常径直闯入全球并购战,有时是在另一个买家已经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拿出一份优厚的报价来吸引卖家。在讲究利益的时代,财大气粗具有最大的杀伤力。海外市场馅饼的诱惑让一些企业表现出“饥不择食”的状态,即使看起来是“赔本”的买卖,也要去吆喝一番,这又恰恰符合动物凶猛的另一特性:无所畏惧,敢于进攻。
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加强,海外并购趋势将会愈演愈烈。不断攻城拔寨让一些中国企业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了君临天下的快感,乍看之下,中国企业并购世界一片歌舞升平,呈现出的好像是你好我也好的大好局面,似乎大家都在那个被称为海外的地方赚得盆满钵满。事实上,表象之下掩盖的是很多企业遭遇滑铁卢,在扬帆出海的道路上折戟沉沙。数据不会骗人,60%的海外并购都曾以失败告终,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不到25%。海外并购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已经成为迫切想要走出国门的企业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
水土不服掣肘战绩
当下,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交易金额也不断扩大,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也常常见诸报端,大多数企业在走向海外的时候都是雄赳赳气昂昂,认为海外是一块宽阔的天地,能够任由自己翱翔。但是真正置身其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些企业在海外很难立足,利润难获让他们叫苦连连。从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功败垂成,到平安并购富通后的巨额亏损等案例可看出,中资企业在进驻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总是伴随投资失败的阴影。
究其原因,海外并购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理想丰满下隐藏的是现实的骨感。海外投资并购跨越了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其面临风险远比境内投资并购更为复杂,而并购之后企业文化整合也更为复杂和艰难。有外电评价:“不少中国人正在购买他们应该避免购买的,那些应该购买的却往往与之擦肩而过。”并购交易确实很刺激,对于还是“新手”的多数中国企业,如果为了逞一时之快,贪大求洋,盲目“冲浪”,可能使眼前的“馅饼”变为“陷阱”。
其实,并购的成功也不代表着一劳永逸,水土不服会是企业海外发展道路上的一大拦路虎。所谓的水土不服,一个人到一个新环境往往身体不适应,一个企业到一个新环境经营的话,也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文化风俗的不同、国家政策的不同、管理方式的不同结成一张紧密的网,考验着一个企业“客居他乡”的生存能力。事实证明,一部分企业是很难适应海外水土的,有的企业在跨国收购中付出真金白银,但最后却“收得了皮,收不了核”;有的企业有钱收购,无力整合。
全行业的海外并购遭遇水土不服的阻击,线缆行业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也遇到了此类问题。近年来,中国线缆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线缆总产值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线缆生产国。然而当下,线缆业并购重组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企业亟需通过并购重组来增强各方面实力、提升竞争力来应对行业发展需求以及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海外并购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
部分线缆企业也看到了这一点,纷纷扬帆出海,然而一些线缆业企业的海外生活日子过得并不舒心,地域文化的不同、政策方面的壁垒,让他们很难在异国的土地上深深扎根。事实证明,除了亨通、长飞等一些业内巨头在海外有所斩获外,一些中小型厂商纷纷败北。
业界仍需做足功课
中国正在经历全球化的并购时代,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任重道远,企业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对中国投资者而言,要想取得海外并购的成功,就要做足功课。对于线缆行业来说,同样如此。
首先,要做好准备。
当下,一些企业拥有丰厚的资金与满满的野心,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在走向海外之前,还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充分了解两国的政策、海外目的地的文化、国际化的管理方式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投资企业一定要全面了解投资目的国的政治、法律、经济状况,并对这些发展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以避免大规模投资后经济形势逆转带来的严重损失。切记,盲目地走向海外,很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折戟沉沙。
制定完整的投资计划。海外并购切忌盲目,不能仅凭一腔热血,拥有明确的战略思想才是并购成功的必要前提,线缆企业一旦决定参与海外投资并购项目,必须得有统筹考虑,制定详尽的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并经过充分论证。
其次,做好并购后的整合。
对于“走出去”的中企来说,完成并购只是一个开始,提高并购后的企业整合能力才是关键。企业整合的内容包括流程与业务整合、组织与人力资源整合、市场与客户整合、品牌整合、信息系统整合以及企业文化整合等,而其中全方位的深度整合是极其复杂的工程,企业如过不了这一关,就无法有效发挥并购企业的潜在能力,提升企业价值。
在这方面,亨通做了最好的榜样。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亨通并不是单纯将产品销往海外、把人员派到海外。早在2010年,亨通即提出了“5.3.1”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即未来线缆产能的50%出口海外、30%以上资本投资在海外、10%以上人才具有全球视野及国际化经营管理技能;到2013年,更升级为“5.5.5”战略,即海外资本投资和国际化人才的比例均增至50%。同时,亨通长期以来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各地客户“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秉承“将诚信放在首位”的原则,通过配合客户发展战略、将客户诉求融入产品、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等举措不断提升口碑。
优良的整合思路让亨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顺风顺水。亨通的做法也为线缆企业成功走出去提供了借鉴: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和本土化的运营团队,做好包括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