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形势下的企业营销

2017/10/20 责任编辑:光电通信 作者:卢彦 丁家永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互联网+”概念之后,各路英豪纷纷解读、阐述、议论、演绎,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风来了,都很任性。

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机会几乎都是平等的、透明的、开放的,但是为什么有些企业能顺势崛起,而很多巨大的商业帝国就此陨落——有众多的原因,重要的是思维的定势以及对环境的长期麻木,对互联网带来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以及竞争格局毫无觉知。

在信息化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你所拥有的的信息容量和质量决定了你的价值。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将改变每一种行业的市场结构,因为每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都取决于你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每个行业都终将被互联网重构和改变。

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怎么“+”?

互联网如果从取势、明道、优术三个层面来解构的话,包括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企业就是“+”企业的方方面面,从战略到品牌,从管理到运营,从生产到营销,归纳下来无非就四个关键要素:即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问题来了,怎么“+”呢?其实就是企业的互联网化,具体来说就是用互联网的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和“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来颠覆和重构企业的整个价值链。总之,互联网+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 

马云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不是马化腾的企鹅厉害,我马云更没有什么,而是时代厉害,我们只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企业家作为互联网转型的顶层设计师,必须认清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   

企业路径:技术+思维+模式  

取势就是整合内外资源用互联网的六大模式(免费、社群、长尾、跨界、平台、O2O)重构整个商业价值链,以完成新商业环境下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的转变,价值链的特征就是控制其中核心部分,然后把非核心业务开放给上下游,结成战略联盟,而价值网的核心是与外界节点发生更多的链接与联网,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增值空间。不过在具体转型落地过程中仍需结合所在行业及企业特性加以调整,比如小米模式就解决不了凡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行业本质是不一样的,小米手机是少品类多产量,而服装是小批量多款式,行业特性具体了玩法也不同,所以“互联网+”的本质是行业本质。如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所以传统企业千万别被互联网冲昏了头脑,而忘了自已的老本行。   

明道就是利用互联网的精神(平等、开放、协作、分享)再造管理体系,完成管理水平的进化升级。“平等、开放、协作、分享”不仅体现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与外界(如客户、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平等、开放、协作、分享”既是互联网精神,也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思想基础,甚至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开始互联网化的重要指标。   

优术就是把互联网当工具使,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首先要实现业务流程的在线化,通过“在线”与用户亲密互动,遵照用户的反馈来优化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典型例子就是打车软件,大大提升了乘客和司机的对接效率,互联网只是将市场供需的效率进行了重构就释放出大量的市场空间,简简单单一个打车软件就足以把整个出租车市场搞的翻天覆地。优术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销售的在线化,这一点从电商的火爆足以证明,去中介、去渠道后释放出来的巨额利润空间。还有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更精准的发现用户需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并超越用户需求。   

那么“互联网+”企业到底该从哪里入手?首先是从高利润和低效率的环节入手,也就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做离互联网最远的事,产生的效能至少翻一番。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表示:“以一个互联网人的角度去看传统产业,就会发现太多的事情可以做。把在互联网人精堆里磨炼出来的经验带到传统企业去,会有很大的投资回报。”所以“互联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高效率整合低效率,比如家电连锁企业过去的利润就比较高,结果京东把销售环节搬到了网上,马上就获得了用户的亲睐,其核心就是互联网的方法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有O2O不仅可以降低营销成本,还能及时获取用户反馈来改进和优化产品。“互联网+”的第三个入口就是从用户的痛点、痒点、爽点切入,比如“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所以在线医疗、在线教育那么容易获得风投的追捧,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824.9亿元,简简单单一个挂号网都能获得1亿美金的风投。   

本质:供需重构   

所以“互联网+”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化学反应与物理反应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看一个企业是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关键是看原有的非互联网业务,在与互联网连接后有无产生质变,并且这种质变不在于提升效率,而是体现在供需的重构上。前者只是把互联网当工具,物理叠加,改善存量;后者才是“互联网+”,化学反应后创造增量。“+互联网“的价值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原有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环节,从而实现效率重建。具体来说,过去我们受限于时间、地点、流程等信息不透明导致的高成本,“+互联网”后以后就能实现在线化(24小时接入)、规模化(一点接入,全球覆盖)、去渠道化(减少流通成本)。“互联网+”则做到了真正的重构供需。因为非互联网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后,不只是改善了效率,而是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都产生了新的增量,从而建立新的流程和模式。如打车软件,硬生生的将原本的闲散资源充分利用实现了供给端的“点石成金”;需求端则是“无中生有”,激活了原本狭小的市场空间,打车软件与各项生活服务的链接,如早餐、快递等。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所以“互联网+”企业最关键的就是企业家思维要重新更换系统,从XP系统换成安卓系统,而不是在XP系统上打补丁。所以,无论是徐小平还是李开复、柳传志都纷纷表态一致认为如果原有业务实在难以成功转型,就不如投资那些具有前景和增长空间的互联网企业,要不转型成“互联网+”企业,要不投资“互联网+”企业。不管怎样,都要与“互联网+”发生关系,企业自已有能力就顶上去,没能力就支持有能力的人顶上去。所以面对未知的“互联网+”和无限的市场空间,我们需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

案例:ZARA的品牌营销

在互联网+下做品牌营销就是学会在大数据时代对顾客偏好和选择进行全面监控和预测,成功的品牌营销就是发现顾客需求,满足需求创造独特的价值并用独特价值抢占市场份额。

这里我们以西班牙排名第一,世界四大时装连锁机构之一的ZARA的品牌营销为例,深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ZARA设计团队为服装业界所称道,他们对时尚潮流的把控能力、复制能力都是一流的。ZARA经营理念“只有消费者最爱才是我们的设计,只提供消费者想要的”。ZARA从最开始在时髦的路人身上找灵感,到去四大时装周上赤裸裸地抄袭,ZARA一直全力关注着消费者爱买什么,爱穿什么,而这正是ZARA知道互联网+ 中“+什么”,加的是消费者需求。 

ZARA在它的新货构成中,65%计划生产,35%机动调整。这35%之前是靠遍布全欧洲的买手来提供创意、设计,而现在这一切则依靠互联网来实现。在社交媒体Instagram、Facebook上“潜伏”着很多ZARA的买手,每个人都关注了数量众多的时尚人士。ZARA并不介意从一个普通的用户身上寻找灵感,也不介意试错。时尚圈2013的极简风、2014的运动风,ZARA都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流行风潮并推出产品,真正做到了“我们的设计一定是消费者想要的”的经营理念。除了设计外,非常关键的一点是:ZARA全部自营店的管理方针,可以做到从设计、数据采集、到铺货完全贯彻以客户导向,百分百做到“以顾户为中心”。这种将前后端紧密相连(O2O),通过销售数据随时调整生产运营的手法,也正是今天互联网+ 下企业优质鲜活的重要模式即互联网+下做营销需求与顾客互动。可以说ZARA本身就像一款互联网产品,能不断地快速迭代,随时增删或优化自身的功能特性。相比之下国内很多服装品牌营销在考虑用户方面就显得诚意不足。外部复合式渠道管控难度大,服务水平质量无法统一,内部在服装设计上也要“一刀切”,越来越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发展受阻只是时间问题。我们的经理人虽然把“顾客体验”是企业发展的第一位挂在嘴边,但并不了解真正的意义。ZARA是真正做到了把顾客体验做到每个细节中去,而且它所强调的顾客体验虽不是最贴心的,但绝对是最符合消费者期待的。只求抓住核心用户,刺中用户痛点,一款成功的产品只解决用户的一个需求。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ZARA有了许多新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点,不仅包括服装本身,通过社交媒体与品牌沟通,包括整个线上线下的购物体验。 除了本身打造具有设计感的服装外,ZARA的门店陈列也与其他快时尚品牌明显不同。大空间少货架,较稀少的商品陈列,少量多款的陈列特点……不难看出,这和高级时装店的陈列非常相似。而ZARA的目的也正是如此——让顾客有如置身高级时装店,带来高级时装的购物感觉。同样,其官网也打造成简约风格的现代型网站。不看定价,你很难一眼发现ZARA和其他高端品牌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不同于传统服装品牌的设计师制度,ZARA不需要知名的设计师,他们需要买手、裁缝,只需把时下最流行的风尚从T台、网络搬回到工厂就可以。目前我们做服装好手很多,而懂时尚的却很少,就是做时尚生意的,也很难走出国门,这与审美能力不无关系。ZARA的老板也并非什么时尚中人,只是理念先于他人,懂得COPY的艺术。而这种几乎是不计成本的“淘金”模式,与互联网信息的过滤机制非常相似。在互联网+时代做企业,打造好产品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好的营销策略也绝对非常重要。业界常拿ZARA不爱做广告说事,但实际上真正了解ZARA就知道,它只是没有用一般的手段做广告而已。你看ZARA的所有门店无不开在城中最高端繁华的商业场所,也从不吝啬店面装潢的精美考究,同时ZARA塑造高端形象的另一重要部分是每年的宣传模特。这些模特常常都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顶级超模,而宣传硬照也都质感上乘,无不传达着一种“时尚与高端”的形象。尽管成衣质量一直被吐槽,但谁都不能否认,穿ZARA就是和穿大牌有同样的视觉效果。 

今天我们说ZARA是一家互联网化的企业,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它的新品推出和库存控制充分运用了迭代的思想,这也是“顾客至上”的互联网思维,ZARA确实做到了对市场的快速反应。ZARA在经营思想上的灵活,不以条条框框束缚品牌,而是不顾一切地以向前发展为动因,在试错中成长。从ZARA的领导层来看,高学历人员比例较其他国际公司为少,既可以说是缺乏高级的管理体系,又可以解读为摆脱了由经验带来的约束。这也使得其他人很难预料到ZARA下一步又会怎样发展,又会做出什么样不符合常理的决策。这种打破常规的灵活性,在互联网+时代做营销尤为重要。  




扩展阅读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