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铁塔丨夯实网络数字“双基” 加速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2024/05/20 责任编辑:Hanson 访问:1426

江风徐来,鲜花盛开。两座工业时代保留下来的深蓝色“塔吊车”矗立在黄浦江边,诉说着昔日的故事,见证着浦东乃至上海日新月异的变迁。今天,它们已成为今天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点,吸引着人们拿出手机拍照分享。

富有创意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塔吊基站,只是上海铁塔夯实网络与数字“双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从共建共享提速网络建设,到变“通信塔”为“数字塔”,再到打造“智能充换电安全生态圈”,上海铁塔充分融入上海发展大局,助力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重大项目共建共享

夯实网络之基

在上海浦东机场附近的封闭工地,记者走下了19米深的台阶,来到了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的施工现场。只见施工人员们头戴顶灯,正在紧张有序地调试网络设备。

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为东西走向,全长为68.6km,地下里程更是长达52.803公里:一期项目从虹桥火车站出发,经过沪杭铁路外环线、七宝、华泾、三林镇、张江、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抵达浦东国际机场站,将于2024年12月正式运营;二期将延伸至上海东站,预计2027年建成开通。机场联络线将为上海浦东、虹桥两大交通枢纽之间的通行带来极大便利,最快只需要40分钟;与此同时,还让沿线居民出行变得更加便利,加强沿线重要功能区的轨道交通服务水平,为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机场联络线是全国首条地下运行的市域铁路线路,也是上海市最长的一条地下隧道线路,为通信网络的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而共建共享则提供了解决之道。”上海铁塔通信发展部总经理何悦懿向记者介绍道。上海铁塔落实《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关于做好2024年本市重大项目通信配套工程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统筹三家运营商的4G、5G公网覆盖需求,统一推进公网配套设施建设。上海铁塔通过加强与业主方协调,在所有风井新增民用通信机房,减轻站间距和民用通信机房建设压力;协调铁路建筑专业预留过轨资源,满足侧式站台漏缆的安装,确保站台覆盖效果。

共建共享令机场联络线的网络建设大为提速。在项目中,上海铁塔共敷设四根漏泄电缆,采用间隔300米开断,从而在地下提供连续的4G、5G网络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家运营商通过共享设备点位,不仅节省了空间和成本,更有助于提前完成网络建设计划。

在上海世博公园,“塔吊车”化身为通信基站“浦博塔”,不仅实现了科技与历史的完美交融,更是对共建共享的完美诠释。“塔吊车”高大的结构和坚固的支撑体系,为通信设备的安装既提供了理想的空间,又能够有效地扩大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和传输效率。与此同时,创新地将现代通信设备融入富有历史感的塔吊车之中,既完整保留了历史风貌,又赋予了“老物件”新的功能和价值——优质的无线网络覆盖,为人们提供了流畅的通信服务。

因共享而生的中国铁塔,成立近十年来始终秉承“能共享不新建,能共建不独建”的理念。通过统筹资源、集约建设、深化共享等方式,“多快好省”地推进5G、边缘算力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以高质量的建设夯实网络强国之基。

变通信塔为数字塔

筑牢数字之基

来到上海16号线惠南站隧道洞口,记者发现了一座“不一样”的通信塔:高空摄像头、风速风向传感器、雨量传感器错落分布在塔杆上,让一座普通的铁塔化身为“智慧气象塔”。它,正是上海市许多座数字塔之一。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底座,也是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引擎。上海铁塔不断拓展共享边界,深化数智赋能。

依托基站、通信、电力、算力、运维等资源禀赋,上海铁塔积极推进通信资源和社会资源双向开放共享,推动“通信塔”变“数字塔”,促进能源共享,进一步放大铁塔的共享效益,助力上海加快建设为“国际数字之都”。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之一。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申通地铁致力于打造安全、智慧、绿色、人文的地铁环境,对建立实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一站式智能感知管理体系,以及AI算法、感知设备、边缘算力等都提出了新要求。

上海铁塔利用点多面广、站高望远的站址资源,依托全市3万多座基站上有5G、下有光缆、中有机房和不间断电力供应的资源优势,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智能感知设备等,发挥边缘算力网关、130多种AI算法的创新优势,联合申通地铁开展创新实践,成功打造了“视频监控+气象感知+无人机库”方案。

该方案能够获取站点周围人流信息、沿线保护区监控和气象感知数据,经过分析、清洗、优化后形成数字化治理成果,可应用于轨道交通日常维护保养、应急故障抢修、抢修人员及物资调度等智能化运营维护工作之中。通过辅助维护、调度、管理和决策,上海铁塔帮助申通地铁建立起全时、全域、全要素的智慧维保立体式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目前,在比较容易受天气因素影响的5、16、17号沿线,“视频监控+气象感知+无人机库”方案已经落地,未来还将应用于更多地铁线路,从而织就一张智慧天网。

打造安全充换电生态圈

心系民生之本

无论是网络建设,还是数字化赋能,都要以民为本。而因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的安全问题,成为当前民生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上海铁塔的发力点。

在上海市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记者发现了一处干净整洁的实训基地,由上海铁塔部署了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以及换电柜等充换电设备。“充电桩按照消防要求进行建设,方便了实训基地的参观人员以及内部职工;换电柜则为附近的外卖小哥带来很大便利;创新试点的光储充换电智能系统每小时发电量可达14度,最大限度为实训基地提供了绿色能源,实现整个系统的智慧化节能管理……”上海市闵行区房屋事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孙维如数家珍一般。

基于国家规范电动车安全充电要求,上海铁塔在全市推出了充换电服务。在居民小区,上海铁塔集中部署了低速电动车充电桩、换电柜,为大众提供集中、安全、快捷的充电服务。此外,上海铁塔还通过与通信基站、室分业务同进场、同施工、同交付,在满足人民群众通信需求的同时,解决大众安全充电问题,打造民生工程。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铁塔持续将“电动自行车智能充换电安全生态圈”理念贯彻落地。一方面,在建设多元化充换电设备的同时,打造智能化管理系统以减轻城市管理者负担;另一方面,践行“双碳”战略,通过试点光储充换电智能系统,探索一站式解决社区低碳出行及能源整合的难题。

“因共享而生,因共享而兴。”上海铁塔将牢记“国之大者”,深化“一体两翼”战略,加快向着成为“世界一流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应用服务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应用服务商”的“三个服务商”迈进,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数智赋能高质量发展。

内容来源:中国铁塔

扩展阅读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