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标准故事是标准历史的记忆,记录了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承载着标准工作者的奋斗历程。为激发信息通信标准化活力,增强信息通信标准工作者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更好地传承信息通信标准化精神,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邀请中国电信科技委名誉主任韦乐平讲述他的标准化故事。
作为中国信息通信行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电信始终将标准化建设视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全方位参与国内外标准体系建设,系统打造覆盖“云-网-端-用”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生态,向全球贡献融合中国创新智慧的技术标准范式。在跨越四十余载的通信征程中,我作为亲历者,目睹了中国通信事业版图从星火点点到燎原之势的华丽转变。
以光为犁,躬耕标准万里田
1981年,正值我国通信事业起步阶段,我有幸加入邮电部传输所,正式踏上了标准化研究的专业道路。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从事通信标准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我主要承担通信网络体制标准制定和科研管理相关工作。当时,我国光通信技术尚处萌芽阶段,面对这一战略性新兴领域的人才匮乏现状,我凭借专业背景优势,成为我国光通信标准研究的拓荒者之一,亲历了这项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过程。
在PDH技术方兴未艾之际,我洞察到SDH技术的革命性潜力。面对这一全新领域的技术空白,我主动选择转向SDH标准研究,成为我国该领域标准制定的先行者。回顾这段历程,从传统通信标准到光通信标准,再到SDH标准研究,前两个阶段是组织安排的工作,而进军SDH领域则源于我对技术演进的前瞻把握。这三大关键转折,不仅镌刻着我个人专业成长的轨迹,更见证了中国通信技术迭代升级的重要历程。
以光为媒,织就标准经纬图
在光通信标准化领域,我主要主持制定了《光同步传输网技术体制》。该技术体制创新地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光传输网架构、增强型光接口规范、特有复用路线、假设参考通道模型等,开启了我国传输网从PDH向SDH的技术转型。
在这一标准的引领下,1995年—2005年我国快速建成了由上百万台SDH设备组成的大规模基础传输网。该网络不仅有力支撑了我国电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推动实现了我国制造企业在该领域的群体突破和技术升级换代。鉴于该技术体制发挥的独特作用,1996年荣获原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筑基CCSA,共拓标准创新路
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正式成立期间,我恰逢担任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副院长一职,适逢我国电信行业推进政企分离的关键改革阶段。随着电信总局的独立运作,行业管理体制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研究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科研经费来源调整,原有的标准化工作也因资金模式转变而濒临停滞。
为维系行业标准化工作,我与时任研究院科技处处长潘峰进行多次深入研讨和反复论证,参与策划成立通信行业标准化组织,以共同出资的方式维系和推进标准制定工作。当时的这一探索性实践,推动了我国标准工作由政府主导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为后续CCSA的正式成立和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国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通信标准化工作的跨越式进步,在全球标准化舞台上逐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基于多年标准化实践,我认为标准首先应具备前瞻性,需要提前布局预研,只有经过充分的预研,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标准;其次,电信标准制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工作,应当避免制造无意义的技术壁垒,保持与国际主流标准的兼容性,这既是降低产业成本的需要,更是构建开放共赢产业生态的必然要求;第三,制定标准要尽量出于公心,不要以单位利益裹挟国家和行业的利益;第四,注重质量效益,标准的价值在于实施应用而非数量堆积,应建立严格的标准质量评估和动态优化机制。这些思考既是对既有实践的系统梳理,也是希望助力产业良性发展。
科标融合,同绘产业新蓝图
基于在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及科技委主任岗位的长期实践,就科研工作与标准化工作的协同发展,我认为:多数情况下,科研工作应当保持适度超前性,在开始阶段总是百花齐放。但当研发工作进入产业化前期,应根据市场的潜在需求、现有网络的实际、技术路线的成熟度和性价比,尽量收敛技术选择,减少可选项。标准越统一,产品成本往往越低,越有利于大规模部署。随着产品的规模部署,又会出现一些事前未曾料到的情况,需要对标准的某些规定做适当调整,使其更切合实际网络和市场情况。总结为一句话:科研和标准不仅有前后之分,而且标准制定本身也是科研过程,在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两者都是密不可分的。
当前,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光通信产业正迎来新一轮技术革新与升级浪潮。一系列新型光纤光缆、光模块、光系统乃至光网络都亟待标准化,一旦实现了标准化,技术才能顺利进入产业化轨道,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标准化工作进展不尽人意,以空芯光纤为例,尽管业界普遍看好其应用前景,但由于各厂商的玻璃结构各异,难以形成标准,这将制约产业的规模化生产,阻碍成本的快速下降,从而进一步制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我想,人工智能除了能够在光通信产业的科研、规划、设计、运维、客服等前后端上有重要影响外,至少在以下三个主要技术方向上可能有更深远的影响:其一,随着人工智能的全面引入,光网络将逐渐迈向基于数字孪生的自智光网络;其二,认知光网络是一种基于AI/ML的自智光网络的具体形态,能够自动感知、理解和学习外部环境,实时调整网络和IT配置,自动化和智能化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业务需求;其三,人工智能不仅能自动优化光网络配置,还能快速检测和定位故障、实时监测光路性能和质量预判、自动优化传输参数(光信噪比、调制阶数、调制方式、容量等)、实现流量预测和路由规划、进行故障寻根、减少光层的故障恢复时间等,提高光网络的整体质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期待业界同仁:既要秉持“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又要培育“标准即服务”的生态思维。让中国标准既成为技术创新的“风向标”,又化作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更要做国际合作的“通用语”,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共同绘制数字中国的新蓝图!
本文来源: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