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张平:高品质的城市算网,让AI算力触手可及

2025/07/11 责任编辑:Hanson 访问:1037

近日,中国信通院联合业界启动“1ms城市算网中国行”活动及华彩杯“1ms城市算网”专题赛,以研讨交流、实地调研、案例征集等方式,深入挖掘城市算网建设的新场景、新技术、新应用及新成果。国务院参事、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认为,发展城市算网既是国家战略的部署落实,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并对建设高品质城市算网的基本思路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一点接入、即取即用为目标,二是以算网一体调度为纲领,三是以自主核心技术为主导。

国务院参事、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对话实录

数字世界“1ms”时延圈等同于物理世界的1小时通勤圈。1小时通勤圈是建设都市圈的基石,它通过地铁网、城市公交和高铁有机衔接、无缝换乘,实现了人与物的高效流动,经济得以高质量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是国家战略,人工智能要坚持“脱虚向实”的思路,切实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关键之一就是要为算力供给端和用户端提供高品质的连接,让算力能像水电一样即取即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重点提到,要加速建设1ms城市算力网、5ms区域算力网、20ms跨国家枢纽节点算力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发展城市算网,既是国家战略的部署落实,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具体来看:

一是驱动城市经济新增长。DeepSeek等大模型的发展带动行业算力需求进一步提升,城市算网可以直接带动智算服务器、算卡、专线等租赁服务,驱动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算力赋能行业数智化转型,也将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二是提升算力协同水平。将分散多地的多元异构算力进行并网,杜绝算力孤岛,避免重复建设,通过算力池化来实现算力资源的高效协同,减少算力资源空闲率,并解决中小企业的用算难题,降低算力的使用成本。

三是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通过AI与网络的深度融合,为城市治理提供实时感知和高效响应的技术支撑,可以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应急管理、环境治理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AI应用于千行百业,离不开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支持。AI系统需要大量数据来进行学习和优化,现代通信技术能够高速传输海量数据,对于AI来说至关重要。其中需要考虑多种场景。例如,大模型训练场景,将智算高速无损连接,孤岛变为群岛,避免算力效能的浪费,可以支撑超大模型的训练;再如边缘推理场景,要允许在数据产生的地方进行近乎实时获取到算力,对于需要快速响应的应用尤为重要。

如何建设高品质城市算网?有三条基本思路:

一是以一点接入、即取即用为目标。时延是城市算网的关键指标,这直接影响算力效率。需要通过网络将算力中心互联互通,减少网络跳转,实现算间1ms互联,为大模型训练等场景提供确定性时延保障。同时,网络要持续纵深覆盖,让边缘节点可以几公里覆盖最终用户,企业可以入网即入算,享用云端算力如本地部署一样的体验。

二是以算网一体调度为纲领。将散布各处的多样化算力统一管控,实现“云、边、端”的高效协同,做到算力智能调度、资源全局优化、服务一体化供给,从而有效地把算力和行业融合,赋智万业,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以自主核心技术为主导。在AI基础设施方面,当下应该关注和思考的是我国相关领域的“长板”究竟在哪,要着力破解算力和网络的关键技术和供应链断链等核心问题。通过有自主产权的光网络技术,构建低时延、大带宽、高可靠的网络,以网强算,发展分布式算力,以此来弥补短时间内单体算力的短板,支撑大模型的未来演进。

通过高品质的城市算网,让AI可以“用得起、随时用、放心用”,让AI算力触手可及,驱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人民邮电报

扩展阅读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