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匿名 (未验证)
2012/12/04
作者:
男,浙江杭州人。1960年8月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电工学院电缆技术与材料专业,同年2月进入国家机械工业部上海电缆研究所工作。1987年晋升工程师,1993年晋升高级工程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2年至1985年,主要从事通信电缆电气特性研究和检测工作,参与制定了“通信电缆测试方法国家标准”,发表了“同轴电缆脉冲回波测量研究”、“同轴电缆结构回波损耗(SRL)研究”和“同轴传输线物理长度和电长度测量方法探讨”等学术论文。
1986年至1992年,主要从事光纤光缆性能检测、特性研究、产品研发等工作,主持并圆满完成了“单模光纤几何参数和传输性能测量方法研究”、“外铠型加强构件中心管式光缆研制”等重点课题,发表了“准阶跃单模光纤弯曲损耗研究”、“多模光纤链路带宽研究”、“ESI光纤参数在单模光纤色散特性评价中的应用”、“光纤弯曲损耗与服务寿命”、“一种测量模场直径的新方法”、“铁路长途传输线制式系列探讨”、“管式光纤元件管壁厚度设计”、“光纤余长设计”、“管式光纤元件结构尺寸与光纤容量”、“我国舰船光缆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横向偏移法模场直径测量系统”等一系列学术论文。
1993年至2006年,主要从事上海电缆研究所通信电缆与光缆研究室、赛克力光电缆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任研究室主任、公司总经理,兼任上海电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除负责部门全面工作外,还主持并圆满完成了“地铁干线用通信电缆研制”、“电力架空地线复合光缆(OPGW)国产化”等重点项目,发表了“光纤余长基本概念及实例解析”、“500KV 线路用OPGW 结构设计”、“OPGW结构分类及特性分析”、“IEC数据对称电缆标准系列及近期动态”等一系列学术论文,获得“通信线缆的屏蔽结构”、“城市轨道交通干线用通信电缆”等专利授权。
2007年以后,主要从事上海电缆研究所经济管理工作,任上海电缆研究所总经济师,负责全所产权管理、经营业绩考核、战略管理等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
• 通信电缆测试方法国家标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单模光纤几何参数和传输性能测量方法研究,国家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单模光缆技术研究,国家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聚稀烃绝缘聚稀烃护套市内通信电缆国家标准,国家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48芯管道单模光缆,国家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地铁干线用通信电缆,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2年至1985年,主要从事通信电缆电气特性研究和检测工作,参与制定了“通信电缆测试方法国家标准”,发表了“同轴电缆脉冲回波测量研究”、“同轴电缆结构回波损耗(SRL)研究”和“同轴传输线物理长度和电长度测量方法探讨”等学术论文。
1986年至1992年,主要从事光纤光缆性能检测、特性研究、产品研发等工作,主持并圆满完成了“单模光纤几何参数和传输性能测量方法研究”、“外铠型加强构件中心管式光缆研制”等重点课题,发表了“准阶跃单模光纤弯曲损耗研究”、“多模光纤链路带宽研究”、“ESI光纤参数在单模光纤色散特性评价中的应用”、“光纤弯曲损耗与服务寿命”、“一种测量模场直径的新方法”、“铁路长途传输线制式系列探讨”、“管式光纤元件管壁厚度设计”、“光纤余长设计”、“管式光纤元件结构尺寸与光纤容量”、“我国舰船光缆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横向偏移法模场直径测量系统”等一系列学术论文。
1993年至2006年,主要从事上海电缆研究所通信电缆与光缆研究室、赛克力光电缆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任研究室主任、公司总经理,兼任上海电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除负责部门全面工作外,还主持并圆满完成了“地铁干线用通信电缆研制”、“电力架空地线复合光缆(OPGW)国产化”等重点项目,发表了“光纤余长基本概念及实例解析”、“500KV 线路用OPGW 结构设计”、“OPGW结构分类及特性分析”、“IEC数据对称电缆标准系列及近期动态”等一系列学术论文,获得“通信线缆的屏蔽结构”、“城市轨道交通干线用通信电缆”等专利授权。
2007年以后,主要从事上海电缆研究所经济管理工作,任上海电缆研究所总经济师,负责全所产权管理、经营业绩考核、战略管理等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
• 通信电缆测试方法国家标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单模光纤几何参数和传输性能测量方法研究,国家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单模光缆技术研究,国家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聚稀烃绝缘聚稀烃护套市内通信电缆国家标准,国家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48芯管道单模光缆,国家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地铁干线用通信电缆,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