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城市轨道交通网、输配电网、宽带网,建成了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7月9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中国的实体经济根基越来越强,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集成加速推进,‘硬核产品’层出不穷。”郑栅洁说,“过去几年,我们有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有了赋能千行百业的AI大模型、有了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人,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实现。”据介绍,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用“5个加速”来形容“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展现出的强劲动能。一是研发投入加速增长。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8%,规模增加到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三是新兴产业加速壮大。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提高2.6个百分点。四是人才创新活力加速迸发。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五是中国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打造并深度融入开源生态,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双向赋能”,形成了全球独特的技术发展路径和创新生态系统。我国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千行百业、千家万户,行业深度垂直应用成为鲜明的中国特色。
过去四年,中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就没有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袁达说。
袁达表示,消费向新而行是内需构成的一大特点。过去四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商品消费方面,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广受消费者欢迎;360全景运动相机、AI智能眼镜等新产品火爆全网;国风国潮商品表现亮眼,汉服、文创产品等销量成倍增长。
投资消费相互促进是内需构成的另一特点。一方面,市场消费的扩大,通过产品生产、配套建设等渠道带动投资,比如5G、智能手机等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带动近四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1.9%、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1.2%。另一方面,有效投资的增加,通过生产等链条促进居民就业增收,提高了消费能力,也通过完善设施、优化环境等改善消费条件,直接促进了消费,比如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到1281.8万台,有效支撑了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普及。
在回答记者关于“‘十四五’期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的问题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2021年至今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十三五”期间的总额。去年以来,中国在医疗、增值电信等领域开展试点开放工作,一批外资企业已开始投资经营相关业务。面向未来,中国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导向是一以贯之的。“我们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相关领域有序扩大开放。”周海兵说。
本文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