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设备制造技术等三个专委会联合召开“芯片设计、封装和光电融合交流会”

2025/09/28 责任编辑:Hanson 访问:1050

近日,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设备制造技术专委会、中国通信学会集成电路专委会、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专委会在武汉中国信科集团大厦联合举办“芯片设计、封装和光电融合交流会” (闭门会议)。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设备制造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山枝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三个专委会的40位委员、专家参加了会议。

中国通信学会集成电路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信科集团副总工程师、集成电路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刘迪军作了“后摩尔时代下集成电路技术的协同演进”主题报告。他从后摩尔时代三大核心技术瓶颈带来的系统性危机,提出四个方面的破局之路:一是先进制程,是在物理极限内深耕性能的基石;二是先进封装,开辟了超越摩尔定律的新维度;三是设计与工艺协同优化(DTCO)/系统与工艺协同优化(STCO),成为驾驭异构时代系统复杂性新的方法论;四是AI成为后摩尔时代的核心驱动力,AI赋能EDA,覆传统芯片设计方法,AI赋能制造与协同优化,“AI for AI”自我进化螺旋。

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设备制造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凯意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万滨作了“AI芯片封装的新发展以及大硅片解决方案”主题报告。他从先进封装市场、技术与演进角度提出大硅片的思路,认为硅是最为成熟的半导体材料,微纳制造的工艺手段成熟完整。18寸硅片材料在技术属于成熟工艺技术范畴,良率有保证可以量产。相对于12寸硅片,18寸硅片面积增加了 2.25 倍,产能可以提升 2.5 倍。与前道的晶圆的应用完全不同,硅中介层只是一种封装材料,18 寸以及更大尺寸的晶圆作为封装材料来考虑有可行性,中介层作为封装的材料不需要先进的工艺,不需要离子注入、不需要多层加工,这个应用可以大大的降低 AI 芯片的封装成本。大硅片封装的发展,可以建立中国自己的 AI 芯片封装发展的路径,应该得到业界的重视。

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信科集团副总工程师、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总经理肖希作了“CPO产业化趋势和关键技术挑战”主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光电共封(CPO)概念,认为超高速AI互联加速光进铜退是CPO的重要驱动力,接着分享了CPO芯片平台的主要方案和行业进展,从调制器、封装、光耦合等方面分析了CPO技术的核心挑战,最后基于CPO产业生态链及国际博弈复杂性等,提出我国CPO产业发展的思考。

与会委员和专家围绕上述主题报告,结合各自的技术产业背景,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AI时代下我国通信用IC和光电芯片重大突破及相关发展策略、光电融合从设计到制造的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陈山枝指出,随着技术领域的细分,技术和产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芯片作为通信设备的基础性、支撑性核心器件,对通信系统设备、终端等产品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我国企业在通信设备的系统设计、整机制造能力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但在部分核心芯片方面依赖进口,对系统设备的国产化和自主可控产生重要影响,是我国通信设备领域重点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方向。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算力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带动了高速光器件的需求激增,光电融合成为新的技术发展趋势。电芯片、光芯片以及光电融合发展,将对通信设备产生重大影响。

三个专委会联合举办本次交流会,广纳相关领域专家资源,集思广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来源:中国信科

扩展阅读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